《共和国元帅: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共和国元帅: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叶剑英欲语还休,只好互道珍重,洒泪而别。
  后来,刘伯坚在赣南的一次作战中负伤被俘,坚贞不屈,壮烈牺牲。
  牺牲前,曾在狱中留下《带镣行》的著名诗篇。
  解放后,叶剑英为怀念刘伯坚烈士,曾赋诗一首:“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
  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诗中引用战国时期高渐离到易水河边为好友荆轲送行的历史典故,追记当年刘伯坚在于都河畔、黎板桥头,热情相送,依依惜别的情景,赞喻刘伯坚及其战友的高大形象,令人感叹不已。
  这也是叶剑英对“左”倾错误领导者深恶痛绝的一首激愤诗篇。
  三、长征突围负伤,在危急中救护中央领导和机关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担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的叶剑英在连续突围行军作战中,协助周恩来、朱德处理繁忙的军务,及时传达并贯彻执行军委的各种命令、指示,随时处理部队行军作战遇到的各种问题。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三篇(5)
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行进到湖南和广西交界的西延山区。
  山势陡峭,道路崎岖。
  下山后,涉过一条小河,好容易来到一片开阔地。
  就在这时,敌机突然飞来。
  叶剑英命令部队迅速散开,在路边隐蔽。
  随着一颗炸弹“轰”地一声爆炸,叶剑英脚部受伤摔倒在地。
  警卫员范希贤见状,马上奔上来扶他,叶剑英自己爬了起来,踉踉跄跄地继续往前走去,鲜血不断往下流。
  总卫生部部长贺诚闻讯赶来,把叶剑英扶上担架,抬到总卫生部临时所在地时,伤口还不停地流血。
  医生检查,发现一块弹片打进了右腿靠近臀部的地方,约有好几公分深。
  但他仍然坚强忍住,说:“没关系,不要紧,医生检查,发现一块弹片打进了靠近臀部的地方,约有好几公分深。
  由于环境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弹片无法取出,只好留在体内了。
  医生对伤口作了简单的包扎,叶剑英便坐着担架,继续上路了。
  警卫员范希贤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叶参谋长当时伤势很重,但他很坚强,不大在乎,后来,我发现他的棉大衣被炸了许多窟窿。
  原来,炸弹爆炸时,首长正用右手拎着大衣。
  如果不是这件棉大衣护着,说不定还会有生命危险呢!”若干年后,叶剑英每谈起这次负伤留在身上的弹片,就风趣地说:“留着它作纪念,可以使自己不忘过去。”
  当时,叶剑英躺在担架上,仍然不忘总参谋部和军委纵队的工作,要参谋人员给他送文电看,进行批复处理。
  伤势稍好一点,他就挣扎着下地行军,带伤工作。
  因为劳累过度,又加上营养不良,身体消瘦,吐了几次血,但仍坚持行军,并把担架让出来给重病号用。
  他关心别人胜过自己,经常把自己的乘马让给伤病员骑,特别照顾军委纵队和干部团的老同志和妇女同志。
  这位被毛泽东、周恩来亲切称为“参座”的军事家,虽然时时遭到李德等排挤,但仍然尽自己最大努力,向军委和“三人团”提供作战情报和积极建议。
  他心里时刻想着的一件大事就是尽快结束左倾错误领导,恢复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
  会议改组了党的中央领导,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革命的一次伟大历史转折。
  当时中央纵队未单独设立司令部,由总司令部兼理。
  叶剑英在总司令部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作战,日夜守候在作战值班室,处理紧急军务。
  他拖着带伤的身体,不舍昼夜地工作,有时一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
  当他得知遵义会议的结果时,十分高兴。
  他衷心拥护会议的正确决定,拥护毛泽东的领导,连夜向部队传达会议精神。
  遵义会议后,党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在遵义附近,与敌人兜圈子。
  一天,中央机关行军到一条山谷时,突然从北边半山坡上冲来一股敌军,向中央机关人员猛烈开火。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在敌射击圈内,情况非常危急。
  中央机关人员只好躲进一条深水沟里。
  过了一会儿,敌军吹起冲锋号,冲下山来,高喊:“活捉朱毛!”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叶剑英发现情况,当即下令:“通信排跟我来!”亲自带领一个排迅速冲上南面的高山,集中火力向北边压下来的敌人还击。
  敌军遭到阻击,摸不清底细,不敢再往下冲,退去。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三篇(6)
中央机关转危为安。
  事后大家说:“好险呀!要不是叶参谋长及时赶到,我们就要吃枪子了!”1935年2月28日,在第二次占领遵义的老城老鸦山战斗中,三军团参谋长邓萍不幸牺牲。
  叶剑英在危难之际奉中央之命前往三军团任参谋长,协助彭德怀、###指挥三军团作战。
  3月上旬,中革军委在打鼓新场附近召开重要军事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军委委员以及一、三军团负责人,纵队司令员、政委等。
  三军团参谋长叶剑英和政治部主任刘少奇也出席了这次会议。
  就在会议紧张进行时,敌机突然袭来。
  出席会议人员没有做防空准备,一时忙乱起来。
  叶剑英首先想到的是中央领导人,他眼急手快,拉着毛泽东的手,急忙跑出屋子,向山沟里奔去,看到山脚下有块密密的茅草地,两人便隐蔽起来,直到敌机飞走后,才回到原地继续开会。
  叶剑英在长征中危急时刻两次救护中央领袖的故事传为佳话。
  四、艰苦行军,爬过大雪山
  遵义会议后,叶剑英在中央军事指挥三人小组和彭德怀、###的领导下,制定三军团的作战计划,指挥部队乘夜经潭厂、两路口攻占仁怀、大村等地,在二郎滩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直趋贵阳。
  部队翻山越岭,来到金沙江畔,已是夜晚,准备宿营。
  收报员突然送来先头部队的电报说,行军前方有一座桥被水冲断了,需要连夜架修。
  这时大家经过一天的行军,人困马乏,已经很疲劳的叶剑英不顾自己带伤走路,周身酸痛,连夜召集李天佑、孙毅等司令部的几个科长碰头,商讨办法,并要亲自带工兵连去赶修。
  几位科长看到他身体虚弱,坚决不让他去,经过研究,由孙毅带工兵连,走了几十里路,在河边奋战一夜,完成了架桥任务。
  彭德怀、###和叶剑英率领三军团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后,乘胜继续北进。
  经过人迹罕至、野兽成群的深山老林,指挥部队击溃四川军阀杨森所部6个旅的堵截,于6月初,占领了天全、芦山、宝兴,为后续部队扫清了道路,迅速赶到夹金山脚下。
  夹金山位于四川宝兴西北地区,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
  高耸入云,气候寒冷,山顶积雪终年不化。
  红军指战员一路转战来到四川,每人只有一套单衣,粮草不济,空气稀薄,真可谓“饥寒交迫”。
  叶剑英找大家商量,布置部队准备些生姜、大蒜、大葱、辣椒,以备上山时咀嚼压寒。
  他规定翻雪山时,一要缓行,二要少说话,三要坚持站立,不能坐下来休息。
  叶剑英拄着拐棍,口里含着姜片,与警卫员范希贤一起向山上攀登。
  雪山上的气候,变幻莫测,刚才还是阳光灿烂,一忽儿就下起了鹅毛大雪。
  暴风夹着雪花袭来,痛似刀割。
  大家用手捂着脸,踉踉跄跄,艰难地行进。
  稍不小心,掉进雪崖下,就永远也爬不起来了。
  叶剑英和战士一样穿着单薄的军装,冻得浑身直打哆嗦,但他仍然左扶右挽,同战士们一起前进。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远远看见有几个人坐在那里,走近一看,都已冻僵牺牲了。
  他和同志们默默地摘下军帽,含着热泪,同这些战友告别。
  爬过雪山,部队断粮,只好靠野菜充饥。
  有时野菜也吃不上,只好吃草根、树皮。
  为了走出困境,叶剑英率三军团教导营与藏民联系买粮。
  但沿途藏民多受国民党的欺骗宣传,都藏匿起来,不肯卖粮给红军。
  他###队要爱护少数民族兄弟,遵守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并且规定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他带头执行政策,遵守纪律,要大家宁肯饿着肚子,也不准随意侵扰藏族同胞。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三篇(7)
有的藏民受反动宣传的影响,拿起大刀长矛对付红军。
  叶剑英告诫部队,绝对不准还击。
  由于部队较好地执行党的少数民族政策,许多藏民很受感动,积极动员躲在山上的群众陆续回家,纷纷把余粮卖给部队,甚至乐于为红军带路。
  五、过草地,勇当开路先锋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经过艰苦的长征,于1935年6月中旬,在川西北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两军十万人举行会师庆祝大会,大家欢欣鼓舞,兴高采烈。
  更可喜的是全国抗日民主运动已走向新的高潮,华北已成为抗日斗争前线,中华儿女奋起抗战。
  中共中央根据这一有利形势,提出红军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以便在北方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领导和推进全国抗日民主运动。
  但是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依仗人多枪多,向党中央闹独立,主张红军向边远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