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7-牛津--历史和文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37-牛津--历史和文化-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他们的智慧,    
    无人及得上托阿德先生的一半。    
    —肯尼思·格雷厄姆,《杨柳风》1908年    
    我们在英国文学里发现的第一位牛津大学生是一名风流才子。他爱唱歌,喜欢弹吉他,身上散发着迷人的缬草和甘草汁的香味。有关他的学业情况我们知之甚少,我们了解得更多的是有关他冒险的爱情。1395年左右,杰弗里·乔叟在他的《磨坊主的故事》里讲述了“高贵的尼古拉”的故事。尼古拉作为房客跟一位木匠住在一起,而且引诱了木匠的年轻妻子艾丽森。尼古拉的做法特别可爱和机灵,这说明了牛津教育的优势:“如果一个大学生不能让一个木匠上当,那他就白上大学了。”淘气的尼古拉是学院派花花公子的典型。数百年后,在布赖兹海德时代,他甚至会怀抱一只玩具熊从学院走出来。    
    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里也介绍了一位学者,一位高贵的牛津大学的职员。他颧骨高突,多愁善感,还有点害羞,更喜欢亚里士多德而不喜欢漂亮衣服。他是个爱学习的居无定所的学者,而且喜欢教育别人,自己虽学富五车却“穷得一贫如洗”。牛津的这位最早的教师就这样骑着他的瘦驴在学院里游荡,直到很久之后他才驾驶着一辆莫里斯·米诺汽车,由电教老师变成了一位电视明星。    
    自从14世纪乔叟的漫游者故事以来,牛津就属于那种半虚半实的地方,跟威尼斯和亚特兰蒂斯没有区别。你不必亲历其境就可以认识这座城市,认识它的居民和建筑,以及最遥远的气味和最古怪的念头。牛津主要是一个思维场所,而不只是参观的景点;它适合于读者,而不适合于旅游者。600多年来,除了伦敦,没有哪座英国城市,世界上也没有哪所大学,像牛津这样有这么多人描写过:小说、散文、诗歌、回忆录、旅游手册、日记、选集、传记;还有数百部长篇小说。牛津是个杜撰出来的地方,同名的城市只不过是它的郊区。    
    牛津的文化神话丰富多彩,神话的创造者主要是威廉·卡姆登和马修·阿诺德—一位是伊丽莎白时代的历史学家,一个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威廉·卡姆登是位人文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1586年,他在《大不列颠》里高度赞美牛津:“我们最高尚的雅典,缪斯的所在地……真正的民族灵魂。”对于牛津大学来说,绝不会有比这自吹自擂更好的形象宣传了。它是“最有名的智慧和学识的源泉”。基督教堂学院的毕业生卡姆登写道,“宗教、科学和正确的生活方式很顺利地从这里传遍整个王国。”    
    但是,现在读一读约翰·奥布里吧,阅读他的《生活大纲》是一次真正的享受,你会从中了解到17世纪的牛津大学到底是怎么回事。奥布里在三一学院度过了“我一生最快乐的时光”,认识了许多他在《生活大纲》里描写的奇特的主人公,认识了古怪的大学生、令人尊敬的院士和他们最喜欢的学科—喝酒、赌博、嫖妓和旅游。有的学生徒步走58英里到伦敦去,然后原路返回,这一路辛苦只是为了打赌。    
    牛津大学是缪斯的故乡,教育的奥林匹斯山!即使是枯燥无味的灾难时期,卡姆登的文学修饰语还是成了英国精英讨论的主题,而且不断变化,直到约翰·拉斯金和维多利亚时代    
    的人们真的相信,牛津大学是整个英国民族的腹地。从塞缪尔·佩皮斯(“很美的地方”)到约翰·德赖登经常被引用的赞美之辞,难道不都是从剑桥大学传来反馈了吗?最优美的牛津诗句之一便是一位剑桥人威廉·华兹华斯写的:“牛津的尖塔啊!教堂和钟塔!/花园和幼林!你们的存在胜过/清醒的季节……”    
    理性的清醒被尖塔和圆顶的景象征服了:马修·阿诺德用“如梦似幻的尖塔”来形容浪漫主义者华兹华斯1820年5月30日访问时的感觉,这个形容非常流行,最后成了牛津惯用语—我们的脑子里都装满了风景名信片,画中精品。阿诺德的这个“如梦似幻的尖塔”的妙句将浪漫主义的幻想和冷静的理性、建筑美感和真实存在联系在一起。牛津,俨然是石化了的理性之梦。    
    创造牛津大学这一形象的马修·阿诺德担任这个国家的最高学督长达35年之久,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文学和文化评论家之一。1857年,马修·阿诺德返回母院担任诗歌教授,无论是作为抒情诗人还是作为教师他都很受欢迎。阿诺德以《吉普赛学者》和《迨尔西斯》这两首忧伤的牛津经典诗篇打动了维多利亚人的心。这两首诗是一位知识分子的田园牧歌,面对工业化和科学化的突飞猛进,这位诗人更加眷恋农村的价值。他最喜爱的地方当时尚未开发,是从温德拉希河河口到查韦尔河河口之间的泰晤士河拐弯地带,是伊尔斯利高地、辛克赛高地、巴格莱山和康姆诺尔山—那个能眺望传统的牛津景象的小山。1867年他在《迨尔西斯》一诗里赞美道:“这是座有着如梦似幻的尖塔的可爱城市。”时至今日,山上还挺立着一棵孤独的古树,那棵“信号榆树”。但文学狂热者很早就从《阿诺德的乡村》里找到事实:那是一棵橡树,而不是榆树。但“如梦似幻的尖塔”成了一代代牛津瘾君子的灯塔。毕业生们的狂喜、前人的回忆、虚荣、骄傲、失望,一切都在“如梦似幻的尖塔”这一画面里达到高潮,至少在它僵化为陈词滥调之前。    
    马修·阿诺德还创造了第二个牛津修饰语,而且同样流行—失败者之家。这个词出现在他1865年出版的《评论文集》的前言里,是对他的精神故乡的一句恭维之辞,同时也是一首挽歌:“美丽的城市!这样古老,这样可爱,这样超脱于本世纪激烈的学说纷争,这样宁静!”英国文学里最著名、被引用最多的牛津章节这么热情洋溢地开始道,它是一首真正的月夜十四行诗,它再一次体现了此地及其历史的全部魅力,比“蒂宾根大学的所有科学”更完美,体现了中世纪和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的气息,最后他忧伤但勇敢地承认“失败的事业、被抛弃的信仰、失宠的名声和难以置信的忠诚之家!”牛津也总是这样站在失败者一方,在徒劳无功的地方,在信仰斗争中,在内战期间,其忠诚发展到一种极其不理智的地步,真是荒谬透顶。阿诺德的同时代人也目睹了牛津作为传统教育的堡垒,它又失败了一次。“如梦似幻的尖塔”、“失败者之家”最后成了天才的营销语,像“吉尼斯① 适合你”这样具有诱惑性(这个广告语也是由一位牛津大学女毕业生、多萝西·L·塞耶斯创作的)。一直到20世纪,再没有谁像马修·阿诺德这样促进了当时感伤的牛津崇拜的了。当塞西尔·罗德在遥远的非洲濒临死亡时,他让别人为他朗读的不是《圣经》,而是阿诺德作品里的牛津章节。    
    这所大学城从来就不是一个梦想之地,但它浪漫的形象的确存留了下来。维多利亚时代的一本儿童书籍使牛津彻底变成了神奇的世界。书的作者是一位名叫查尔斯·勒特威克·道奇生的数学讲师,他的笔名刘易斯·卡洛尔则更有名,书中的女主人公是他在学院里认识的一位小姑娘—爱丽丝·利德尔,基督教堂学院院长的女儿。泛舟泰晤士河上,这位生性羞怯的小伙子为她讲述了最动听的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在爱丽丝从兔子洞里跌下去之后,她在镜后的国度里经历了一系列梦幻般的画面和离奇的境遇,一切像现实生活中一模一样,只不过比现实生活还要疯狂。全世界的读者都从中找到了童年的情形,也是他们自己的童年。同时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诠释行业,将这个神奇的国度定位在牛津大学。学院墙上怪诞的喷水嘴,教师们的古怪仪式,刘易斯·卡洛尔的同时代人和爱丽丝的生活环境,可以很顺利地解释这一切猜测、神奇、学识界特有的恐怖。如今,从兔子洞到柴郡猫所蹲的树枝,这个神奇的国度在旅游方面比中国开发得还要好。可如果我们像爱丽丝那样对故事中的每一个字都仔细斟酌的话,那她的冒险故事先得有一个大前提:语言。    
    “假如这样,就可能那样;若能如此,就会这样;可由于不是这样,也就不是这样的。这很有逻辑性!”刘易斯·卡洛尔,这位伟大的语言艺术大师,瓦解了语言和逻辑的规则。成人世界的习俗在不断的视角更换中解体了,荒谬则占据统治地位,而日常生活成了奇异王国。“让我们做得好似乎是这么回事”—爱丽丝在那个虚幻世界里不断地尝试新的角色和新的讲话方式,寻找她的真实身份。因此你也可以将她的冒险当做一系列口试和对教授的讽刺模仿来阅读,从脑袋长得像鸡蛋的矮胖子到趴在蘑菇尖上教育爱丽丝的毛毛虫—一个行动怪异的导师。另外,出生在牛津的女侦探小说家P·D·詹姆斯从小就想知道,矮胖子是从墙上掉下来的还是被人推下来的,是意外事故还是犯罪行为?    
    刘易斯·卡洛尔使牛津变成了荒谬和幻想的世界。一个世纪之后,托尔金让他的霍比特人从那里蜂拥而出,而刘易斯·卡洛尔带我们穿过一只挂衣橱直接进入了幻想王国。教授小说里的那些奇花异草也是从学院的日常生活闯进幻想,闯进潜意识和童年的神话世界。牛津幻想传统中最新的例子是儿童书籍作者菲利普·普尔曼,他毕业于埃克塞特学院。《北方的光》,《他的黑色物质》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牛津,也就是在乔丹学院。这个学院自中世纪以来,其中的树木枝繁叶茂,枝叉纵横,像地下交织生长的菌类。


第一部分 牛群渡口旁的骚乱第5节 文学的牛津(2)

    1879年春天,年轻的牧师和诗人杰勒德·曼利·霍普金斯从牛津出发,逆流而上前往戈德斯托夫。他在学生时代就已经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